11月中旬,《中国冶金报》记者到河北两个钢铁重镇邯郸、唐山地区的民营钢企调研采访,感触最深的是钢铁业的严冬真的来了,企业普遍亏损严重。
记者所到访的民营钢企呈现出3个显著特点:一是企业大面积亏损,95%以上企业亏损,11月份的亏损额创今年新高,企业少则亏损几百万元,多则亏损上千万元,少见有在盈亏边缘线上的企业。二是拖欠职工工资的企业数量明显增加,有20%~30%的企业拖欠工资,少则拖欠两三个月、多则拖欠七八个月,个别企业拖欠的时间更长。三是尽管目前唐山地区已有10余家钢厂减产或停产,但生产企业的高炉开工率仍处在85%以上的较高水平。
“不知道什么价位是底,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到底。”邯郸的一家建厂20余年的中型民营钢企的老总对《中国冶金报》记者表示,他见证了钢铁业曾经走过的辉煌繁荣,也见证了钢铁业如今的困境。
一位钢贸商说:“近7年来,吨钢利润大幅缩水,从最初的1吨钢能赚1部手机,到如今钢价跌到低于白菜价,近两年钢价走势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然而,《中国冶金报》记者走访时发现,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多数民营钢铁企业依然选择苦熬硬扛。这是为什么呢?严冬中钢铁企业的真正出路又在哪里?
严冬“怪象”源自哪里?
进入年末,钢价杀跌声不断,钢企资金愈发紧张、减员降薪持续出现。但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钢厂缘何还会出现满员运转、宁可亏损也不减产的“怪象”呢?《中国冶金报》记者在采访中,梳理出以下几条产生这些“怪象”的根源。
“怪象”探源之一,新增产能选择投产。2008年,国家4万亿元的救市计划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应的钢材需求,那时投资建设的钢铁项目在近几年陆续到了投产期。虽然目前的钢材市场遭遇到需求萎缩,但是这些项目中的大部分仍选择投产,从而加剧钢铁行业产能过剩。
“怪象”探源之二,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近几年钢价持续惨跌,原材料价格也出现大跌,成为了钢企成本压缩的重要来源。与2010年相比,唐山地区的铁矿石、焦炭价格同比大跌60%~70%,致使钢厂生产成本相应下降,对缓解钢厂经营困难起到重要作用。
“怪象”探源之三,钢厂资产负债率高企。河北民营钢企所需的大量资金来自多个方面,有来自股东的、银行的,也有来自民间的,等等。这些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在70%以上的高水平,使得钢厂须依靠生产线持续运转才能维持资金流,从而保证银行授信贷款。如果钢厂停产,债权人必将上门索债,从而使钢厂陷入更艰难的困境。
“怪象”探源之四,减员降薪节省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少钢铁企业持有“停产是自杀,不停产是杀别人”的心态,相比去产能,他们情愿选择降成本。为保住市场份额,钢企间展开惨烈的价格战和成本战。《中国冶金报》记者了解到,河北民营钢企录用的临时工(协议工)通常占企业员工的半数以上,临时工工资低,一般工种月工资在2000元~3000元,精减裁员后,一人顶多岗,收入不增加;还有部分民营钢企采取检修轮休制度,关停一部分设备,给工人放假,另一部分工人负责检修设备,收入减少。
“怪象”探源之五,停产比生产损失更大。虽然当前钢铁市场不景气,但是,一些钢厂认为停产可能损失更大。以一座450立方米高炉为例,一停一关就意味着企业将损失1500万元。面对季节性的需求低迷和企业亏损,唐山地区有近10家民营钢企选择焖炉过冬,他们大多表示至少要到春节过后才开工,并利用这段时间等待、观望,希望把损失降到最低点,不肯轻易选择全部停产。
此外,河北地区大部分钢铁产能集中在中型民营钢企,为当地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地方政府出于保就业和维稳的考虑,并不希望钢厂停产退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产能的退出增加了难度。
严冬将持续多久?
“身陷困境的唐山松汀钢铁有限公司是唐山中型民营钢企中第一个停产的,它肯定不是最后一个。而唐山地区民营钢企的困境可能是全行业的缩影。”唐山一位钢铁专家分析说。《中国冶金报》记者在唐山了解到,唐山松汀钢铁有限公司是一家500万吨规模以上民营钢企,今年前9个月亏损4.74亿元,资产负债率达161.3%。正是在钢材价格创新低、年底银行催债、市场需求乏力且未有转暖迹象的情况下,唐山松汀钢铁有限公司宣布全部停产。
“靠高需求、高增长拉动的高盈利时代已成为过去,钢铁业的当务之急是理解和适应新常态。”唐山钢铁协会的一位负责人说。
那么,这样的严冬将持续多久?业内人士认为,短则3至5年,长则6至8年。
有资料显示,根据世界发达国家和产钢大国钢铁业的发展规律,当人均产钢600千克时,产钢量开始进入峰值平台,并将于5年之后开始下降;当人均产钢大幅下降至人均500千克时,钢产量进入严重过剩阶段。照这个规律,我国2013年的人均产钢已达到600千克,意味着现已进入产钢量峰值平台两年。如果峰值平台期在5年左右,随着需求的下降,我国2018年的产钢量将开始大幅下降;按人均500千克计算,届时,国内的钢产量将下降到6.5亿吨至7亿吨,即要在当前8亿多吨的基础上缩减掉1亿吨至1.5亿吨。
恰在这个时候,全球经济复苏走缓,中国经济继续下滑,环保和资金压力不断加大,钢铁开始进入严重过剩。因此,2015年,尤其是2018年以后,会是中国钢铁业最难熬的日子,寒冬漫长。
河北多位业内专家认为,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本身很痛苦,刚开始更痛苦,原因包括3点。一是钢铁业进入门槛较高,属于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同时退出较难。以一家中型钢厂为例,涉及近万人和大量的资金,在地方资产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该类企业的退出,将发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反应。二是产能过剩严重,化解需要时间。中国经济处于中速增长阶段,一边是钢材需求在增长,另一边是产能在被淘汰;在市场化的产能退出机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钢铁企业的放开竞争和优胜劣汰也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三是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大概需要3年时间。业内人士认为,“史上最严环保法”实施后,钢厂要想在3年内满足条件达标并不容易。在持续萎缩的行业大环境中,若钢铁企业没有满足环保达标条件,就不能说钢铁业严冬已过去。
真正走出严冬靠什么?
《中国冶金报》记者在调研中欣喜地看到,众多民营钢企正因地制宜、博取众长,采取了一些有看点、有卖点的举措渡过严冬。
一是转型升级。民营钢企清晰地意识到,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要从规模扩张转向创新驱动,增强内生动力是企业的必经之路。
据《中国冶金报》记者了解,在河北,60%以上的民营钢企适逢其时地修订了本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30%的企业制定了苦渡严冬的应急措施。可见,河北民营钢企转向以质量型、差异化竞争为主的新阶段是必然的。同时,民营钢企善于学习,还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体制机制灵活、决策迅速和低成本的优势,通过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和技术创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二是依法经营。企业越是艰难越要依法合规经营,越要坚持绿色发展。环保达标、清洁生产、高效能,低能耗,是民营钢企发展的硬指标,也是钢铁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中国冶金报》记者所接触到的唐山、邯郸中型以上民营钢铁企业,都十分重视环保工作,即使环保吨钢运行成本增加60元~100元,也坚持完善环保设施,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少则几百万元,多则几千万元。同时,这些企业千方百计地把增加的环保投入通过系统降本增效补回来,在节能减排和规范经营上下功夫。
三是系统降本。河北民营钢企主动以国内先进钢企为样板,全面开展对标竞赛,从原料采购、工艺设备运行、生产物料节能降耗、物流管理和营销成本费用等环节,不断刷新系统降本指标。他们还加强资金链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范资金风险。
受大环境影响,虽然对标的样板单位出现亏损,但河北民营钢企的对标热情不减。“没有最先进,只有更先进。”一位民营钢企老总坦诚地说:“我们在寒冬中煎熬,一路拼搏;到后来,看谁成本低谁就能熬过去。”
四是以销定产。进入今年四季度,80%以上的河北民营钢企接单生产、以销定产。一些中型以上民营钢企积极探索发展两化融合,逐步推行电子商务销售。
《中国冶金报》记者了解到,河北地区一些优秀的民营钢铁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河北津西钢铁集团、河北敬业集团,都在做强主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多元产业,向着自己熟悉的钢结构、机械设备、旅游等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发展,进行二次创业。还有一些有条件的民营钢企,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开发西北市场,积极“走出去”,扩大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